for two days without reviewing the concepts in fluid dynamics, i have been involving in the presentation for the kinetic theory class. all will be fine after friday and till then,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kinetic theory will be upload here, basiclly from some books and references, but with summarizing and evaluation myself.
from the old smth, in the board englishworld, i found out more interest there to practice my english and i will also write to the board manager for the right to post in the private board englishclub, where only english is permitted. good news for me to practice and make friends there.
happy with my life and go back to the ppt, now!
* Be proactive
*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 Put first things first
* Think win/win
*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 Synergize
* Sharpen the saw
2006年11月29日星期三
气体输运理论与应用(部分摘要)
偏离平衡态不远的稀薄气体:气体分子运动论
输运理论使用范围很广,只要将相应的粒子或者物体用微观粒子代替即可。
Maxwell气体、Lorents气体
Liouville定理:相空间中的点就像不可压流体一样,几率密度不变。
推导Boltzmann方程中的两点假设:二体碰撞、分子混沌
对于只有平动能的原子,有且仅有5个独立的总和不变量。
粒子入射到表面有一个吸附时间
Chapman-Enskog方法假设f通过rhou、v、T与t的关系与t有关,而不是t的显函数;可设f^(r)=f^(0)phai^(r)
输运理论使用范围很广,只要将相应的粒子或者物体用微观粒子代替即可。
Maxwell气体、Lorents气体
Liouville定理:相空间中的点就像不可压流体一样,几率密度不变。
推导Boltzmann方程中的两点假设:二体碰撞、分子混沌
对于只有平动能的原子,有且仅有5个独立的总和不变量。
粒子入射到表面有一个吸附时间
Chapman-Enskog方法假设f通过rhou、v、T与t的关系与t有关,而不是t的显函数;可设f^(r)=f^(0)phai^(r)
2006年11月25日星期六
2006年11月23日星期四
去力学所听报告
这是周二的事情了,今天才找的空来写一些东西,感觉还是不错的。刚刚打扫完实验室卫生,看上去还是很不错的,呵呵!
偶然收力学所的报告内容,从题目上看都不错,而且是微流动的专题,正是自己的关心的热点,就去了,下面一一分析一下。
第一个就是传说中的白以龙院士,虽然内容不是很微流动,但是清晰的讲解让我这个外行也明白了整个思路和内容,我让顿生佩服之情。而最大的感触就是,学力学一定要有扎实的功底,推导就是其一,现在还做不到,需要努力,注重物理本质和数学手段,是科研的生命线。
随后何枫讲了微尺度混合的手段和例子,感觉需要较强的应用背景才能做出好东西。无论现在微尺度下混合的方式和手段如何,关键是需要对象明确,效果明显。如果能做一些实验就更好了。我们这里比较缺乏手段,只能尽量去找背景,做计算。
理化所的刘静,也是久仰了。虽然很早就看过他写的书,印象还可以,甚至一度以为是个女的,但听完报告以后才明白很多时候想法比做法更重要。由另一点需要感慨的是国内的实验手段还是稍逊一筹啊,不过中国人的想法并不差。
中科院的靳刚,不熟悉,不过说话有板有眼,很沉稳,虽然讲的东西不是很懂,但大致明白他要干什么,印象不错。
黄岩谊,典型的海龟,有气势,有才干,不过总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不知道能否在中国这块土壤上迅速成长?时间会证明一切。
李战华,会议的组织者,虽然讲的内容是个老话题,讲得也没有多少激情和吸引力,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前面完整而又到位的综述,很直观,很细致,显现了扎实的功底。李老师很和蔼,招呼我们这帮学生参与进来,还给了几个桔子,呵呵!
上午六个报告,各有风格,听得人也很多,简直是爆满!从下午开始,听得人少多了,稀稀拉拉的,不过无所谓,我还是听得真切。
苑伟政,戏称自己为范政委,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言谈话语中能够感觉到对自己的信心,在西安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不过面对国内的制度,还是感到很大的压力。
于晓梅,对自己的工艺很自信,但是对于流动方面的似乎不是很专业,很多用词不到位,也许这也是做mems工艺的人的通病。
徐征,很年轻,编程高手,熟悉C++和汇编,致力于CFD软件开发,有一颗报国心,不过感觉有点势单力薄。
陈云飞,一个经常出国的人,想法很多,注重实际应用,有国外的研究者思路,也有中国人的细致和严谨,不过有些地方显得过于专,而不够博。
中科大的一个小组,用dsmc做凝结与蒸发,应该说借鉴了不少前人的成果,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刚起步,又换了方向,有很多东西很有意思,也是难点。
中科院的MD/N-S耦合,感觉讲的小伙子不错,讲的还是比较清楚,也进行了一些交流,不过最后让他给我发ppt,不知怎么的,一直没有收到,有点遗憾,呵呵!最惊奇的是,今天看自己的文献,发现原来老板审过他们的文章,就是他们说已经接受的这篇,还真是有意思,我以后可以对比几篇好好看看了,说不定也可以找他们问问情况,呵呵!
最后梁老师介绍了国际会议的情况,以及一些期刊的情况,还是给了国内人们一些暗示吧,呵呵!
总的说来,听这样的报告,主题集中,角度不同,收获还是很大的,而且能认识一些人,有机会的话可以做进一步的交流,以后要多参加,多多寻找这样的机会,嗯!
btw,很多人都盯着nature和science呢,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也许是正常的!
偶然收力学所的报告内容,从题目上看都不错,而且是微流动的专题,正是自己的关心的热点,就去了,下面一一分析一下。
第一个就是传说中的白以龙院士,虽然内容不是很微流动,但是清晰的讲解让我这个外行也明白了整个思路和内容,我让顿生佩服之情。而最大的感触就是,学力学一定要有扎实的功底,推导就是其一,现在还做不到,需要努力,注重物理本质和数学手段,是科研的生命线。
随后何枫讲了微尺度混合的手段和例子,感觉需要较强的应用背景才能做出好东西。无论现在微尺度下混合的方式和手段如何,关键是需要对象明确,效果明显。如果能做一些实验就更好了。我们这里比较缺乏手段,只能尽量去找背景,做计算。
理化所的刘静,也是久仰了。虽然很早就看过他写的书,印象还可以,甚至一度以为是个女的,但听完报告以后才明白很多时候想法比做法更重要。由另一点需要感慨的是国内的实验手段还是稍逊一筹啊,不过中国人的想法并不差。
中科院的靳刚,不熟悉,不过说话有板有眼,很沉稳,虽然讲的东西不是很懂,但大致明白他要干什么,印象不错。
黄岩谊,典型的海龟,有气势,有才干,不过总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不知道能否在中国这块土壤上迅速成长?时间会证明一切。
李战华,会议的组织者,虽然讲的内容是个老话题,讲得也没有多少激情和吸引力,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前面完整而又到位的综述,很直观,很细致,显现了扎实的功底。李老师很和蔼,招呼我们这帮学生参与进来,还给了几个桔子,呵呵!
上午六个报告,各有风格,听得人也很多,简直是爆满!从下午开始,听得人少多了,稀稀拉拉的,不过无所谓,我还是听得真切。
苑伟政,戏称自己为范政委,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言谈话语中能够感觉到对自己的信心,在西安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不过面对国内的制度,还是感到很大的压力。
于晓梅,对自己的工艺很自信,但是对于流动方面的似乎不是很专业,很多用词不到位,也许这也是做mems工艺的人的通病。
徐征,很年轻,编程高手,熟悉C++和汇编,致力于CFD软件开发,有一颗报国心,不过感觉有点势单力薄。
陈云飞,一个经常出国的人,想法很多,注重实际应用,有国外的研究者思路,也有中国人的细致和严谨,不过有些地方显得过于专,而不够博。
中科大的一个小组,用dsmc做凝结与蒸发,应该说借鉴了不少前人的成果,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刚起步,又换了方向,有很多东西很有意思,也是难点。
中科院的MD/N-S耦合,感觉讲的小伙子不错,讲的还是比较清楚,也进行了一些交流,不过最后让他给我发ppt,不知怎么的,一直没有收到,有点遗憾,呵呵!最惊奇的是,今天看自己的文献,发现原来老板审过他们的文章,就是他们说已经接受的这篇,还真是有意思,我以后可以对比几篇好好看看了,说不定也可以找他们问问情况,呵呵!
最后梁老师介绍了国际会议的情况,以及一些期刊的情况,还是给了国内人们一些暗示吧,呵呵!
总的说来,听这样的报告,主题集中,角度不同,收获还是很大的,而且能认识一些人,有机会的话可以做进一步的交流,以后要多参加,多多寻找这样的机会,嗯!
btw,很多人都盯着nature和science呢,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也许是正常的!
2006年11月19日星期日
2006年11月15日星期三
2006年11月10日星期五
2006年11月7日星期二
2006年11月6日星期一
2006年11月5日星期日
看书的一些收获
“凡是流动通过非常陡的梯度的区域,即在几倍的分子自由程空间之内,速度、压强或者温度等物理量就有显著变化,就会显现稀薄气体效应。”
——其实质就是Kn数较大,而这里突出了特征长度指物理量梯度的相对变化大小,而不简单的是某一个尺寸。
“协调系数(切向动量、法向动量、能量)使整个现象的平均指数,可能与物面、气体温度和压强有关,还可能与被吸收气体薄膜的特性以及平均流动相对于物面的流速和方向有关。”
——协调系数形式简单,但其决定因素复杂,跟许多科学上的现象相似,要想形式简单,必然有很多假设和条件,而形式复杂的东西,也许意义明确。因此,使用各种协调系数要谨慎。
“滑移流动和温度跳跃的边界条件的总效应是降低表面摩擦和传热量。”
——粘性减弱了!
——其实质就是Kn数较大,而这里突出了特征长度指物理量梯度的相对变化大小,而不简单的是某一个尺寸。
“协调系数(切向动量、法向动量、能量)使整个现象的平均指数,可能与物面、气体温度和压强有关,还可能与被吸收气体薄膜的特性以及平均流动相对于物面的流速和方向有关。”
——协调系数形式简单,但其决定因素复杂,跟许多科学上的现象相似,要想形式简单,必然有很多假设和条件,而形式复杂的东西,也许意义明确。因此,使用各种协调系数要谨慎。
“滑移流动和温度跳跃的边界条件的总效应是降低表面摩擦和传热量。”
——粘性减弱了!
2006年11月3日星期五
2006年11月1日星期三
年会
终于去开了一次年会,去年年会的夭折终于结束了宿命。
在南京带了将近5天,的确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收获。
南京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气候不错,正值金秋时节,也让我们感觉不错。
注册当天没有事情,我们就到南京城里逛了起来。雨花台是我们的第一站,恰逢党支部活动,作为特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边走边逛,一边记录一边缅怀先烈,长了见识,增加了历史知识,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整整3个小时,在雨花台里走着,心境很不相同。
从雨花台出来,大家很多人都走散了,剩下的部分人决定去秦淮河边,夫子庙那边去看看,那里还有传说中的乌衣巷和贡院,只不过因为门票原因只在门口看了看。夫子庙一大特色就是小吃,臭豆腐的香味和鸭血粉丝汤让我流连忘返。盐水鸭也没有逃过,买了三只寄回家,呵呵!
在夫子庙逛到很晚,为了寻找sfcat一直惦记的冰淇淋店,我们继续跋涉,可惜只找到了牌子,店面却不再了,里面卖的是皮具。没办法,找公交车回家,可又被sfcat忽悠了,只好打车走了。到表弟那里做了一会儿,给他一直盐水鸭吃吃,呵呵!
第二天是大会报告,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不过不知道什么缘故,这种场合总是容易睡着,而且很困的样子,有些报告听得不是很投入,有些也没有听懂,感觉没有去年年会好。
第三天开始都是在微尺度的会场听,一则跟自己做的内容相近,二则看看人家都在做一些什么东西,三则下午自己要讲,熟悉熟悉场地。基本上大家做的东西都没有什么意思,让人挺失望的,当然自己的那点东西也不值得称道。下午自己讲的时候,感觉一般般,下面的人都不太懂,也没有提问,彭小峰竟然说我做什么东西不明确,我解释了一遍,他还是不满意说不懂,然后就算了。
其他时间我基本都在听基金汇报,感觉可能会综述性强一点,水平也相对高一些。事实上,感觉国内做计算的基本都比较差,和实验对比的少,而做实验的相对好一些,很多关注微尺度沸腾、新现象什么的,还是有些不错的东西的。
最后一天,南京旅游,去了灵谷寺、中山陵和总统府,导游疯了,带着我们狂跑,我们都跟不上,时间太短,走马观花,也算去过了。
国内水平低,自己更要努力了,不然就会趋于平庸,没有出路。
在南京带了将近5天,的确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收获。
南京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气候不错,正值金秋时节,也让我们感觉不错。
注册当天没有事情,我们就到南京城里逛了起来。雨花台是我们的第一站,恰逢党支部活动,作为特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边走边逛,一边记录一边缅怀先烈,长了见识,增加了历史知识,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整整3个小时,在雨花台里走着,心境很不相同。
从雨花台出来,大家很多人都走散了,剩下的部分人决定去秦淮河边,夫子庙那边去看看,那里还有传说中的乌衣巷和贡院,只不过因为门票原因只在门口看了看。夫子庙一大特色就是小吃,臭豆腐的香味和鸭血粉丝汤让我流连忘返。盐水鸭也没有逃过,买了三只寄回家,呵呵!
在夫子庙逛到很晚,为了寻找sfcat一直惦记的冰淇淋店,我们继续跋涉,可惜只找到了牌子,店面却不再了,里面卖的是皮具。没办法,找公交车回家,可又被sfcat忽悠了,只好打车走了。到表弟那里做了一会儿,给他一直盐水鸭吃吃,呵呵!
第二天是大会报告,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不过不知道什么缘故,这种场合总是容易睡着,而且很困的样子,有些报告听得不是很投入,有些也没有听懂,感觉没有去年年会好。
第三天开始都是在微尺度的会场听,一则跟自己做的内容相近,二则看看人家都在做一些什么东西,三则下午自己要讲,熟悉熟悉场地。基本上大家做的东西都没有什么意思,让人挺失望的,当然自己的那点东西也不值得称道。下午自己讲的时候,感觉一般般,下面的人都不太懂,也没有提问,彭小峰竟然说我做什么东西不明确,我解释了一遍,他还是不满意说不懂,然后就算了。
其他时间我基本都在听基金汇报,感觉可能会综述性强一点,水平也相对高一些。事实上,感觉国内做计算的基本都比较差,和实验对比的少,而做实验的相对好一些,很多关注微尺度沸腾、新现象什么的,还是有些不错的东西的。
最后一天,南京旅游,去了灵谷寺、中山陵和总统府,导游疯了,带着我们狂跑,我们都跟不上,时间太短,走马观花,也算去过了。
国内水平低,自己更要努力了,不然就会趋于平庸,没有出路。